• 在这里,你可以和小伙伴一起,学习、交流、共同进步....
  • 用户中心
  • 游客
  • 首页
  • 直播
  • 课程
  • 泉课行
  • 工作室
用户服务电话
0531-59663977
积分 课程券
1000 2
连续签到2天,奖励200积分
积分
+2000
连续签到21天,奖励2001积分
高一地理

高一地理

(1人)

免费

  • 收藏

  • 分享

  • ×

    手机QQ扫描二维码获取文件,点击右上角...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

    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文件,点击右上角...按钮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

请输入访问密码

主要地貌有:流水地貌(沟谷地貌、河流地貌),海岸地貌(海蚀地貌、海积地貌),风沙地貌(风蚀地貌、风积地貌),喀斯特地貌(地表喀斯特地貌、地下喀斯特地貌),雅丹地貌

大气的组成:氮气(78%)、氧气(21%)、二氧化碳、臭氧、水汽、固体杂质

氮气:生物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(生物体的基本成分)

氧气:众多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

二氧化碳: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,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

臭氧:吸收太阳紫外线,被称为地球生命的“保护伞

水汽:影响天气变化;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湿度

固体杂质:作为凝结核,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

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

 大气的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:温室效应、雾霾天气等

大气的垂直分层:对流层、平流层、高层大气

  •  对流层(0-12km):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,高度每上升100米,气温平均下降0.6℃。对流层的大气上冷下热,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。

    与人类关系: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,是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地

  • 平流层(12-50km):温度随高度增高而升高,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(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,上热下冷,以平流运动为主

    应用:天气晴朗,利于高空飞行

  • 高层大气(50-3000km)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,气压很低,密度很小,存在电离层。  自平流层顶部开始,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,气温会下降;气候,大气吸收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,温度又开始上升。

    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

   高海拔地区,空气稀薄,大气的削弱作用弱,太阳能丰富;内陆地区,晴天多,阴雨天气少,大气的削弱作用弱,太阳能丰富

   太阳暖大地:太阳辐射

   大地暖大气:地面辐射

   大气还大地:大气辐射

  热力环流:

  1. 一般,近地面热低压,冷高压;
  2.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;
  3. 等压面高压想高出凸,低压向低处凹;
  4. 高压、低压指同一水平面比较而言;垂直方向上,海拔越高气压越低;
  5. 热低压易形成阴雨天气,冷高压易形成晴朗天气。​

由低压吹向高压

 

   

 

[展开全文]

地球内部圈层:地壳、地幔、地核

地震波:横波纵波

横波:传播速度较,快通过固态、液态

气态传播

纵波:传播速度较慢,通过固态传播

莫霍面: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

古登堡面: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

地球外部圈层:大气圈、水圈、生物圈

大气圈:干洁空气、水汽和固体杂质,主要成分为氮和氧。密度随高度增大而逐渐减小

水圈:连续但不规则

生物圈:大气圈下层、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质量最小

 

 

原始大气、海洋和陆地 底层 化石 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 地质年代表 

  • 太古代(距今25亿年前):缺氧状态,水体分布广泛 原始细菌,蓝绿藻类 铁矿
  • 元古代(距今25亿到5.4亿年前):较多的游离氧 藻类 赤铁矿
  • 古生代(距今5.41亿到2.5亿年前)​
  1. 早古生代(寒武纪、奥陶纪、志留纪):浅海环境 海洋无脊椎动物
  2. 晚古生代(泥盆纪、石炭纪、二叠纪):鱼类、两栖类、蕨类 煤​​
  • 中生代(2.5亿到0.66亿年前)气候条件变得复杂 爬行类动物、裸子植物 煤和石油
  • 新生代(0.66亿年前至今)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高大的山脉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人类产生 煤和石油
  •  

  

 

 

[展开全文]

地球的运动2

地球的圈层结构

  •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,
  • 地壳17
[展开全文]

可观测宇宙,银河系,太阳系,地月系。

太阳系组成,太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

地球普通又特殊,

太阳大气结构,光球层,日冕层,,色球层

太阳活动影响自然环境,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活动。

太阳辐射能最高点青藏高原,最低点,四川盆地

太阳活动,光球层黑子异常气候,色球层耀斑无线电短波通信,日冕层太阳风磁场极光。11年周期规律。

[展开全文]

授课教师

CopyRight©2024 济南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
Document